close

照顧精神病患者、慢性病患者,從來都不容易。據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今年3月的估算,香港這類「家庭照顧者」人數超過20萬。他們因為血濃於水而理所當然地默默付出,但背後的辛酸又有誰去體諒和了解過?當照顧者自己也陷入焦慮症症狀情緒困擾,他們又能怎樣自處?

已61歲的李寶愉,每個星期都要陪伴有先天中度智障、一年多前確診躁鬱症的51歲妹妹,到香港觀塘的診所做物理治療,88歲高齡的媽媽也會一同外出,方便照顧。

妹妹本來跟媽媽同住於距離李寶愉家約15分鐘路程的住處,但因為妹妹患上躁鬱症,媽媽再也無力照顧,所以遷往位於葵涌的安養院。每個星期回診前夕,李寶愉會先到葵涌接走妹妹,帶她到媽媽家中住一晚,第二天早上再接她們到診所做物理治療,之後便帶她們回媽媽家中,翌日再帶妹妹回葵涌的安養院。一個多小時的物理治療,居然要用上3天時間,李寶愉說:「以前會一天內完成,但因為自己的體力開始不勝負荷,所以分為3天,不會那麼趕。」

骨質疏鬆撐拐杖 體力不勝負荷
李寶愉有骨質疏鬆,一旦長期站立,雙腳便會疼痛萬分,需要拐杖輔助步行。陪妹妹做物理治療只是照顧的其中一環,還有皮膚科、眼科、內科、精神科回診,加上媽媽身體有時也有毛病要看醫生,即使有丈夫作經濟和精神支柱,她的焦慮症壓力仍不曾減少。

李寶愉有九個兄弟姊妹,但大多因為住得遠,甚至已移居外國,能做到的就是每天致電慰問媽媽,所以親身照顧媽媽和妹妹的重任自然落在李寶愉身上,「媽媽習慣凡事都找我,加上我住在媽媽附近。其實有另一個妹妹也住很近,但那個妹妹是聾啞人士,媽媽不諳手語,所以無法溝通。」李寶愉還說,以前也要幫忙照顧這位聾啞妹妹的3個子女,現在姨甥和自己的子女都長大成人,算是少了負擔。

獲病友支持 坦然面對焦慮症症狀精神病
馬不停蹄地照顧慢性病患者,李寶愉的情緒無意間也受影響。「妹妹躁鬱症病發,我要照顧的事愈來愈多,真的撐不住。」她睡不好,精神緊繃到每晚睡覺都會咬著牙齒、緊握拳頭,後來愈覺不妥,選擇求醫,確診為焦慮症。起初,不認識精神疾病的李寶愉也驚慌失措,常問自己:「為什麼會這樣?怎麼會是我呢?」即使有藥物控制,但她也發現長期在家,會令情緒更差,所以選擇到附近的非營利社會服務機構利民會,向其他精神病患者家屬傾訴。
「病友們會開導我,鼓勵我,令我重新振作。」李寶愉說。她勇敢站出來分享自己的故事,是希望社會減少對精神病的歧視,「我願意往前走一步,想讓大家知道精神病沒那麼恐怖。」她繼續說:「我不講,你也不知道我有精神病,需要吃藥吧?」

能坦然面對自己患上焦慮症症狀精神病,全因李寶愉重視家庭。「沒有人想生病,但家中很多問題需要我解決。如果我不面對現實,萬一有事發生,家人就會出現很多麻煩,所以我要照顧好自己,才會有能力照顧別人。」自從積極參與利民會的活動,李寶愉便覺得更有動力照顧妹妹和媽媽,「她們需要我,如果連我都不幫她們,誰去幫?」儘管照顧妹妹和媽媽很辛苦,寶愉也從未想過有完結的一天,「除非我真的沒有能力,到時不願放棄也不行,畢竟我年紀也大了。」很多人覺得照顧家人是天經地義,但背後的辛酸,需要被照顧者理解嗎?李寶愉答道:「我沒想過在她們身上得到什麼回報,總之她們身體健康,我便已經滿足了。」

來源:蘋果日報

arrow
arrow

    momo5563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