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高血壓、糖尿病的五十二歲陳姓婦人,日前散步突然覺得天旋地轉、合併噁心嘔吐,她以為耳鳴又是內耳不平衡作祟,但閉眼休息後未見好轉,緊急求醫,成大醫院醫師進一步檢查、確認是小腦出血的中風狀況,住院治療一週後順利出院。
成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楊朝詠表示,掌管身體平衡感的器官有內耳的前庭系統及腦幹、小腦,當中一個出問題,即有可能引發暈眩症狀。內耳前庭引起暈眩稱為周邊型暈眩,即俗稱內耳不平衡;由腦幹或小腦引起的,則稱中樞型暈眩。
楊朝詠醫師指出,周邊型占暈眩大部分比例,常見原因包括良性陣發性姿勢性暈眩(或稱耳石症)、前庭神經炎、梅尼爾氏症等。中樞型暈眩耳鳴常見原因為腦幹或小腦中風,又分為缺血性與出血性中風,但不論是那一種中風,嚴重者可能引發腦水腫和顱內壓上升造成昏迷,或壓迫腦幹生命中樞致心肺衰竭,中樞型暈眩雖比例較低,卻遠比周邊型暈眩危險。
他說,每天因暈眩求醫病人不少,急診醫師最重要的是先區分是周邊型或中樞型暈眩,有些病人以為暈得較厲害是腦中風,其實觀念不正確,因為有時周邊型造成的天旋地轉程度反而比中樞型嚴重,不能以症狀嚴重程度來分,要從病史及神經學檢查著手。耳鳴
楊朝詠說明,周邊型患者常合併聽力受損、耳鳴等,若最近有感冒等呼吸道感染,也可能引起內耳前庭發炎造成暈眩。中樞型可能合併複視、說話不清、手腳無力、平衡感變差、劇烈頭痛症狀,若有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血脂、抽菸、喝酒、肥胖、心臟病、年紀大於五十五歲等中風的高風險因子,更需小心;但也有部分中樞型只有頭暈嘔吐,與周邊型症狀不易區分。
神經學檢查包括腦神經、小腦及平衡感檢查,如手指-鼻尖-手指測試有無辨距不良?下床走路是否東倒西歪?及眼震方向等。若綜合評估懷疑是中樞型,會安排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確認。
這位急診醫師特別提醒,腦中風和三高(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)息息相關,尤其高血壓患者,天氣變冷會使人體血管收縮,血管收縮會造成血壓升高,讓血壓不易控制,增加中風危險性,在冬天要注意保暖,平常飲食應少油、少鹽,每天量測血壓。
來源:三立新聞網